本報記者 廖雯穎
  儘管此次霧霾山東並未淪陷為重災區,但不少市民內心也忍不住犯嘀咕:年年霧霾,今年來得還這麼早,這“霧霾阻擊戰”何時是個頭?
  “這次大範圍霧霾,來是‘氣象惹的禍’,去的話也得‘靠天賞臉’。”濟南環境監測中心站大氣自動科科長呂波向記者感嘆。霧霾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,不是單靠一個部門就能解決,也不只是一個城市的問題。在環境承載量已經滿負荷或者超負荷情況下,氣象條件每每成為導致霧霾到來的“最後一根稻草”,“今年冬天濟南的空氣質量應該不會比去年再差了,但氣象條件確實不好說。”呂波坦言,去年的重污染就是歷年罕見的氣象條件造成。
  對於今冬天氣,濟南環保部門表示“謹慎樂觀”,可能會同比轉好,但依然無法擺脫霧霾的“夢魘”。濟南市環保局污防處處長錢毅新告訴記者:“長期以來濟南市區排污總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,改善後的污染物濃度水平依然居於高位。如果不把污染排放總量減下去,各種大氣治理手段只能‘治標不治本’。”
  濟南市區不利的地形、氣候條件決定了環境容量較小,而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,量大面廣的施工工地及相對粗放的揚塵防控水平,不斷增長的集中供熱需求、機動車保有總量和日益擁堵的交通狀況,都對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改善帶來了很大壓力。這種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對治理大氣污染帶來的壓力,不只是濟南一地感受到。
  對於如何治理全省大氣污染,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毫不猶豫把“調結構”放在了“促管理”和“搞綠化”的前面。張波表示:“解決大氣污染問題,首先要從調結構上下工夫。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改變,山東的大氣環境質量就難以得到根本改善。”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“來是氣象惹禍,霾去靠天賞臉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a20gaom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